为什么说春秋时期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

车战曾经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两军作战的主要战术。战车兵是军队的主要兵种,以一辆战车及其附属徒步士兵为基本作战单位。车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代,但春秋时期车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春秋时期,车战是贵族式战争,也可以说是贵族式战争,那么,车站是如何演变成贵族式战争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春秋车战是一场贵族战争

车战(网络图)

当时的车战是君子之战,双方约定了一些规定,就像文人以诗比兴,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战争。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并购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显著增加。例如,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战争中,晋国一次派出了700辆战车(750辆);到春秋末期,一些大诸侯国,如晋楚,拥有4000多辆战车。在公元前505年的柏举战争中,所有国家的战车也超过1000辆。多年的战争造成了甲士的短缺。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增加了兵力充足、装备简单、训练方便的徒兵。步兵从每辆战车22人增加到72人。同时,取消了原来的七名甲士和三名甲士。共有75人,以五伍(二十五人)为一、二、三、二。方阵战术也从原步车分离的两线配置改为以战车为中心的三个步兵和两个环形配置,将过去的密集队形改为疏散队形,密切配合步车,增加了方阵的深度﹐提高了方阵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和前进速度。

公元前567年,在炎陵战役中,晋国苗本皇率先开创了翼侧攻击战术原则,使方阵战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上述因素的限制下,汽车战争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所扩大。一场战争通常由几场规模不同、目的共同的战斗组成;遭遇﹑迂回﹑翼侧攻击﹑各种作战形式,如长途追击,也开始出现。

车战的最高目的是消灭旧王朝,建立周武王灭商之战等新王朝。

车战(网络图)

但在车战最盛的春秋时期,主要是在诸侯国之间。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断。一开始,强大的诸侯多打着尊重周王的旗号,成为霸主,而不是为了灭国夺地。胜者往往以缔盟为霸主。随着诸侯争霸的发展,大国越来越强大,于是逐渐抛弃了尊王的旗帜,最终从缔盟称霸走向灭国夺地,并购弱势。动员的力量越来越多。战斗中使用的战车从数百乘发展到数千乘。战场深度增加,时间延长。胜负由过去单一战场的战斗决定,发展到几个战斗阶段的反复竞争。经过多次不同地点的战斗,我们可以达到目的。

在一场车战中,由于当时诸侯的思想受到礼制和宗法迷信的深刻影响,战前要先祭祀占卜,然后召集全军和加盟友军举行誓仪式。君主或最高指挥官数着他们的命运。如何正确,对方逆天命,如何残忍无道。再约束部队,严格纪律。流传至今的著名誓言包括周武王灭商前在牧野制作的《牧誓》。

车战(网络图)

两军到达战场后,首先要派使者到对方请战。比如晋齐战前,齐侯派使者请战,说:子以君师羞于我邑,不羞于我赋。(你带领国君的军队来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士兵很少,请明天早上见面。)晋军主将阙作答,先说晋与鲁、卫是兄弟之国,故来援助,最后说:能进不退,君无所辱命。(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你的命令也不会被拒绝。)双方最终决定貌的外交命令,最终决定第二天早上决战。

正式开战前,要派勇士到对方营地挑战,鼓舞军队士气,挫败对方士气。正式开战前,两军要摆好阵式,所谓「不鼓不成列」,然后才华横溢地展开战斗。战胜后,我们要祭祀,迫败者誓言,回国献俘虏。春秋初,我们有时会把战利品和俘虏献给周王。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