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为何被称为高梁河车神,赵光义为何会有高梁河车神的名号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探讨问题的方式逐渐变得新颖,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的词措也越来越潮流,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上有着明确过错的人物,人们往往会使用略带讽刺意味的词汇来称呼他们,例如土木堡一役葬送明朝全部精锐的明英宗朱祁镇就被后人称为“土木堡战神”以及“瓦剌留学生”,而比其出现更早的败家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则多了个“高梁河车神”的名号。那么赵光义为何会有高梁河车神的名号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赵光义为何被称为高梁河车神的详细解答。

北宋初立,兵强马壮,虽然赵匡胤夺了柴家的江山,但是他本身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而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个多次跟着他哥南征北战的家伙,在赵匡胤死之后,却把他哥给他留下的底子全部败光。

赵光义自认为自己军事才能不低,当时“烛光斧影”事件对他影响很大,他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于是发兵三十万,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打定主意,说干就干,用余光扫了一眼手中的精兵强将之后,当即拍板,决心亲征不听话的小邻居——北汉。

之所以一定要亲征,其实也大有学问,除北汉实力强劲,外加有契丹人在背后撑腰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曾屡次三番征讨北汉,却都以失败告终。若此番赵光义一战而胜,那威望无疑是蹭蹭地往上暴涨,这种便宜,绝对要占!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命潘美等人率大军直趋北汉都城太原,又命郭进率部扼守石岭关,阻击契丹援兵,自己则率另一部主力开向河北边境,牵制幽州地区的契丹大军。

就在宋军蓄势待发之际,一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此时赵光义的万丈豪情。

得知宋军要对自己的小兄弟大打出手,契丹立即派出使者斡旋,质问为何无缘无故就来砍人?赵光义的回答言简意赅:“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并放下狠话来,契丹小儿最好少管闲事,如若不然,连你一起砍。

硬气,相当硬气!

于是,宋军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接冲入北汉境内,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北汉瞬间被砍得不成人形。危急时刻,契丹老大哥坐不住了,赶紧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重兵搭救,行至白马岭,恰巧撞到了等候多时的郭进,两军隔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但这场恶战终究打不起来,因为,一场屠杀即将上演。

耶律沙等人自恃勇武,以为宋军立足未稳,便直接向对岸发起冲锋,想来个突然袭击。岂料郭进技高一筹,趁契丹人还在趟水之时,反手就是一招“击其半渡”,杀得耶律沙大败,光阵斩就一万多人,还连带五员大将,若不是名将耶律斜轸及时赶到,耶律沙大概就真的会被砍成沙子。

此战过后,契丹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各路救援大军纷纷跑路,任凭北汉哭爹喊娘,权当没听见,只是一味缩在城里,再不敢出动。而赵光义也终于认识到了手中的实力,惊喜之余,索性率军直扑太原,亲身体会了一把攻城鏖战的瘾。

失去契丹的保护,北汉要独自面对三十万龙精虎猛的宋军,无疑只能等死了。当年五月,撑得吐血的北汉国主刘继元终于撑不下去,打开城门投降,北汉灭亡。

赵光义总算喜提军功章一枚,且还是在兄长赵匡胤跌倒的地方获取,遂英姿勃发,仰天长啸,一激动,环顾四周,暴喝一声:“还——有——谁!”

话音未落,本着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敏锐嗅觉,以及常年纸上谈兵的深邃智慧,在飘飘欲仙之下,赵光义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目标——契丹。

是的,我攻打北汉你小子也敢来碍手碍脚,那就别怪洒家不客气了。更何况,“天可汗”的梦想太过遥远,不干脆趁此良机,一鼓作气收回幽云十六州,到时候,先来个“宋武大帝”的名头过过瘾,岂不美哉?

赵光义打定主意,二话不说,立即命各路宋军转头北进,目标直指幽州。

当然,纵使宋军战斗力爆表,连续作战数月之久却也身心俱疲,而且打了胜仗,奖金也不发,不免士气低落。但赵光义管不了许多,因为兵书有云:“出奇制胜,攻其不备。”要知道,这位仁兄可是出了名的尖子生,兵法铁律,熟稔于心,因此,也就没太把士气当回事。

不出赵光义所料,契丹人果然毫无戒备,见宋军势大,沿岸州县纷纷奉上降表,北伐进军顺利无比,很快便打到了幽州城下。

而望着一路上箪食壶浆的群众,赵光义在脸都笑歪了的情况下,也越发确信——此行,必定建立不世之功!

于是,惨烈的幽州攻城战正式打响。

不知是自信还是自负,此役,赵光义并没有玩什么“围师必阙”“围点打援”的把戏,而是将手头的军队全部拉过去,围城三匝,四面猛攻,企图一口气吞下幽州城。

而重压之下,幽州守将韩德让也异常坚挺,非但毫无惧色,反在城头上指挥自若,数次击退登城宋军。见顿兵城下,屡进不前,赵光义气不打一处来,遂恶向胆边生,不惜把“以备非常”的预备队尽数投入战斗,且亲赴城北督战,以鼓舞士气。

皇帝陛下亲临一线,效果还是相当显著的,宋军为之一振,开始死命攻城。韩德让奋力坚守,却也深感不支,幽州城人心浮动,摇摇晃晃,看似指日可破。

关键时刻,一个人拍马赶到——耶律休哥。

这位号称“契丹第一名将”的兄弟,得知宋军攻打幽州,主动请缨,率三万精锐五院军日夜兼程赶来救援,恰巧与在城北督战的赵光义撞个正着,两军遥相观望,高粱河之战正式打响。

见宋军人多势众,耶律休哥不敢贸然出击,反倒是一同赶到的耶律沙坐不住了,率先进入战场(老毛病了),但一触即溃,被宋军追杀十余里。

时值黄昏,耶律休哥认为战机已到,便命手下士兵人人手持两支火把,以迷惑宋军,已经杀得筋疲力尽的宋军不测其多寡,纷纷面露惧色。

于是,耶律沙返身再战,耶律休哥率精骑包抄侧翼,在外围观望许久的耶律斜轸也适时从另一侧杀出,宋军突遭三面围殴,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开始松动,形势极为不利。慌乱中,赵光义急调西、北面攻城部队增援,岂料宋军一撤围,城中的韩德让又率军杀将过来,顷刻间被四面包围,赵光义大惊,看样子要挺在幽州城下了。

但说实话,宋军固然危急,契丹却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人员劣势明显,且主将耶律休哥也战至重伤昏迷,倘若赵光义拿出柴荣在“高平之战”中的勇气,胜负尚未可知。

很遗憾,赵光义只是赵光义,且还是一名人尽皆知的尖子生,而作为尖子生,最大的本领就是熟悉一切书本知识。紧要关头,这位仁兄的脑海里闪过一句名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遂匆忙向南奔逃,临行前,屁股上中两箭,不得已,只能坐驴车,于是,幽州城下,“高粱河车神”的传说不胫而走。

皇帝都跑了,那还打什么,宋军大败,阵亡万余人,高粱河之战,赵光义彻底现了一回眼。大宋也由此军事实力下降。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