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代君王如何看待商鞅?一探其中情感纠葛

商鞅,秦国历代执掌政权的君王们心中的一道疑问。商鞅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的改革被认为是秦国走上统一大一统之路的重要契机。然而,在历代君王的眼中,商鞅又常常被视为一个野心勃勃、冷酷无情的权谋之士。他的改革虽然带来了秦国的强大和繁荣,却也伴随着无数的冤屈和疑云。在这种矛盾情感中,商鞅的形象在秦国历代君王心中扮演着一个复杂多变的角色。

#历史开讲#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运动。

这个开端其实在当时的战国并不算太突出的存在,毕竟同时代的魏国,楚国,韩国,齐国也都在进行很大力度的改革。

比如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成为战国之雄,齐、楚在变法后也逐步走向“二强”......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商鞅变法的“平台”秦国本来就是一个被打了数年的弱国,而且秦人居于苦寒之地,文化贫瘠,常常被山东六国所鄙视。

秦国历代君王如何看待商鞅?一探其中情感纠葛

但是,商鞅却做到了所有变法中之最,完成大逆转,以一白身硬扛所有贵族,实现变法最为彻底。

——在这一期间,商鞅首创徙木立信,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规矩;之后,又强调犯法者必处罚,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又开启了刑上大夫。

在这空前的姿态下,秦国的变法飞速进展,而这一原始、蛮横的国度也很快成为战国之雄,甚至还打败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魏国。

正如孙皓晖老师笔下的《大秦帝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变得无比斗志昂扬,其战斗力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再然后,秦惠文王第一个称王,秦昭王消灭六国主力,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

不难看出,商鞅的变法不仅在战国历史上拥有无尽的荣誉,而且他更是秦国历代先君的恩人,甚至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后来秦始皇的一统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的国君对于商鞅是怎样的态度?他们又是否真的感谢这位人才呢?

应该说,不同的君主对于商鞅的态度有所不同......

一、伯乐“秦孝公”

——首先来看秦孝公,秦孝公对于商鞅的态度绝对是无比敬佩和欣赏的。

记得当初秦孝公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看看秦孝公这胸怀,只要能够帮助秦国强大他甚至能够与对方共享天下。

毫无疑问,商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秦孝公对商鞅百般宠爱,虽不至于如大秦帝国中那般公如青山,我如松柏,但绝对是君臣相得。

毕竟秦孝公为商鞅能够处罚太子,能够顶住所有的贵族。

而且秦孝公唯以他军国大政,将商於地区的十五城赏赐给他,所以他又号称“商君”,此举也算完成了当初秦孝公的承诺。

当然,秦孝公对商鞅的赏赐还真不过分,毕竟商鞅不仅在改革方面让秦国崛起,而且他还作为秦国大将多次击败魏国,亲手把秦国的疆域不断开始朝着中原扩张......

此外,他还在公元前348年颁布并制定了新税法,首创郡县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三方面让秦国变得无坚不摧。

不过可惜,商鞅虽然功劳大如天,但秦孝公终有老去的一天。正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当秦孝公去世的时候,新上位的秦惠文王将要做出巨大改变了......

二、处决他的秦惠文王

——关于这位秦国的第一位王对商鞅的态度,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够看出来。

例如,商鞅曾与好友赵良进行交谈,商鞅说:“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

赵良则反驳道:“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蓄祸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这句话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可谓是一针见血,同时也点出商鞅的问题。

正如史书中记载,商鞅搞连坐之法,虽然加强了秦国的向心力,但也导致百姓间恐怖蔓延,冤假错案处处皆有。百姓无不生活于恐怖之中,无不怨恨于商鞅。

而且商鞅过度强调严刑律法,结果在渭水河边一次性杀死八百人,渭水都被染红,百姓更是恨之入骨。

当然还有他处罚太子的老师,不仅让贵族对他恨之入骨,就连太子也受到了他的直接冲击。

关于当年的太子犯法事件,史料有记载,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由此可见,太子一开始对新法是极度厌恶的,甚至对商鞅有可能是仇视的。

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测出来,当年太子对于商鞅的印象......

——也许真如《大秦帝国》中一般。

他亲眼目睹严刑律法对百姓的压迫,他亲眼目睹商鞅变法对他身边亲近的贵族的打击,所以他抵制新法,痛恨商鞅,才会知法犯法。

而这种痛恨随着自己老师被处罚,本人也成为第一个有法必依的反面案例,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从司马迁所记载的,秦惠文王在杀死商鞅后,依旧沿用商鞅之法,这大概也能看出,秦惠文王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对商鞅的法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所以他不再痛恨新法,反而因为成为既得利益者,而大力支持商鞅变法。

不过,这也让秦惠文王面临一个尴尬现象,商鞅之法已经打下根基,一切有法可依,那么作为新法的创始人,商鞅的重要性就没那么大了。

因此,秦惠文王此时对于商鞅也处于可拿可不拿的状态。

那商鞅是个什么表现呢?

他依旧以为秦国离不开他,每天还是大摇大摆的显摆。而受到打压的贵族们怒火集中爆发开来,商鞅则成为了秦国矛盾的集中点。

——很多贵族诱惑,或者逼迫新国君废除商鞅之法杀掉商鞅,在这空前的压力下,秦惠文王决定抛弃商鞅,以此来缓和、稳定自己的权力基础。

这时候他对于商鞅的看法,用《大秦帝国》中的画面表现最合适,秦惠文王已经掌握了商鞅之法,作为个体生命的商鞅,已经没有了任何价值,他唯一的价值就是去死。

于是商鞅“作法自闭”,因为自己设立的告密之法被判谋反之罪,由于自己弄的连坐之法导致无处可逃,最后也因自己设立的新法,导致被车裂而死......

不过学者对他的那句评价是最中肯的:商君虽死,但秦依旧行商君之法。这就是秦惠文王对于商鞅的态度。

三、霸主秦昭襄王

——惠文王去世后,秦昭襄王登场,那么他对于商鞅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答案很简单,神人,恩人,但又是一个必须要被批判的罪人。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他的一生最精彩的时刻莫过于长平之战。

在这场双方将领和士兵装备都几乎持平的状况下,秦国最终取得了胜利。秦昭襄王每每庆幸之际,又感恩于商鞅的变法。

首先是商鞅的——战法必本于政胜。

简单的来说就是国家想要强大,就必须要通过战争,想要取得战胜,就必须要实现国家富强,而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要重农抑商,兵农结合。

当年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奖励农桑政策,如此使得秦国有了强大的国力根本,这才有了长平对峙赵国破产,而秦国源源不绝的根基。

再者,商君的—权制独断于君。

这是商鞅早期提出的君主制军事专制思想,在商鞅的逻辑中,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基层军官的选拔和任用,如此大大的打破了传统山东六国的军事贵族可能。

另一方面他又非常强调以法律制度的形式,规定高层军官的任免。

而且最重要的是,商鞅变法制度下,秦国没有像大将军这样的职务,秦国日常的最高军事主官是国尉,但这一主官却只能负责军队的征发和训练......

通过此种举动,使得秦国最高指挥官只能听命于君主,绝不可能出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现象出现,更不会存在“春申君绑架国君”的可能。

也正因为商鞅这一举动,才有白起虽然杀尽天下,但却被秦昭襄王一纸命令就逼迫自杀的历史奇观。可以说,仅仅只是这一点,秦昭襄王就得把每天感谢商鞅一遍。

正如《大秦帝国》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秦昭襄王多次提及商鞅和张仪,对其多加称赞。

不过,虽然秦昭襄王因为这场战争,对商鞅崇拜万分。但如果要秦昭襄王给商鞅翻案,却也是绝对不可能。

因为在秦国历史上,商鞅曾经是权臣的代表,是秦国精气神的核心。

请注意,秦国自商鞅变法变法以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威望, 唯一一个拥有这种可能性的人就是魏冉,结果还被秦昭襄王给弄死,还连带着白起埋下了灭亡的悲剧。

所以,作为深受商鞅君尊臣卑思想影响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绝不可能去吹捧商鞅来鼓励后来之人。

而且大家若是细心的话就会发现,秦昭襄王可是被“四贵”把持权力多年,他看着商鞅总会想起被宣太后支配的恐惧以及差点被魏冉给架空的危险。

所以他敬佩商鞅,崇拜商鞅,但却绝不可能在公开场合给他说一句好话......

四、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那么后来的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以后,对商鞅又是个什么态度呢?

答案很简单,秦始皇对商鞅的诸多政策都无比崇拜和支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当年推行的郡县制,被秦始皇当成了国家永恒的政策。

而且,从秦始皇无比宠爱韩非来看,他对于商鞅的那一套法家思想相当认可,若是商鞅活于秦始皇的时代,恐怕韩非都得靠边站。

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会对商鞅进行友好评价吗?

答案是不一定。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秦始皇对于法家思想曾经出现过摇摆。在建国之初,秦始皇和吕不韦都曾致力于中和法家思想,引入六国思想。

其中吕不韦创下《吕氏春秋》,而秦始皇也重用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担当博士,在楚汉争霸电视剧中就有很好的表现,儒生教秦始皇怎么做皇帝,秦始皇还得乖乖听着。

而在史书中更加离谱,秦始皇处处忍让这些儒生,但他们却在秦始皇泰山封禅的时候对其凌辱和嘲笑。秦始皇勃然大怒,最终忍无可忍才有了焚书坑儒,然后全面倒向法家。

也就是说,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半段,商鞅是不可能会作为正面典型宣传的,因为他不符合当时的国家主旋律。

但在秦始皇彻底倒向法家以后,商鞅是有可能被推出来当正面形象的。

只是可惜,吕不韦和秦始皇关于此事产生的分歧,最终导致吕不韦身死,10万门客四散。

而秦始皇也受吕不韦这一权臣的刺激,所以也就没有再给商鞅正名,等到后来想给商鞅说点什么的时候,他也已经死了......

这便是商鞅对历代秦国君主的影响,可以说一贯到底!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