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活的不幸,不输李白,也是一位诗圣

杜甫曾言:“生活的不幸,不输李白。”生活中的苦难和困境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经历,即便如此,也不乏人们能够在逆境中咬牙坚持,坚定信念,在诗歌的世界中挥洒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就如同诗圣杜甫一样,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一笔。杜甫的诗歌作品源于生活,触及人心,流传至今。生活的不幸并不是无法克服的束缚,而是一种对坚强和智慧的考验,正如杜甫和李白一样,他们用诗歌书写了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成为了永垂不朽的文学巨匠。

"诗圣"杜甫,生活的不幸,他真的不输李白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

杜甫:生活的不幸,不输李白,也是一位诗圣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尝遍了人生的辛酸苦涩。但是也正因为生活的不幸,炼就了伟大的"诗圣"。杜甫的诗篇璀璨于今古诗坛,用"壮丽"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且如若细论,一点不输大名鼎鼎的李白。

杜甫的第十三代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爷爷杜审言是修文馆直学士,"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父亲杜闲一生为官。生母清河崔氏很早就去世了。杜甫受他爷爷的影响较大,从小聪明好学,颇有才华。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自己年龄的逐渐增加,他吃了不少苦头。天宝六年,35岁的他好不容易再次遇到科考的机会,殊不知奸相李林甫玩了个"野无遗贤"的阴谋诡计,他又一次榜上无名。

此后他客居长安多年,受尽冷眼和心酸,有次来了个当官的机会,但他又不愿意做那种管理兵器仓库的小官。就这样,使得其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连小儿子也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当上左拾遗,又因替房绾说话失去了时任皇帝唐肃宗的信任。

公元759年,对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的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行程,先后在成都、夔州等地艰难的生活,接受过严武、高适等朋友的接济,58岁时在穷困潦倒中病逝。

其后辈虽然都是寻常老百姓, 但他的孙子杜嗣业,是个性格倔强、办事认真之人,为爷爷"叶落归根"是他的夙愿。千方百计筹集到旅费后,杜甫逝世43年的那年,杜嗣业肩背装着爷爷遗骨的褡裢,携带着爷爷的诗作遗稿,从湖南耒阳出发,到河南首阳山去安葬爷爷的遗骨。杜嗣业一路风餐露宿的辛苦限于篇幅不赘述,途经湖北荆州时,恳请在此作官的元稹捉笔。

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使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深传远播。晚唐诗人韦庄编辑的《又玄集》唐人诗选,首次选用了杜甫的七首诗,其担任后蜀宰相时,专门寻找到成都杜甫草堂的遗址,另建一间草屋作为标记。以后历经各朝修葺,成为闻名古今的历史人文景点。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