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隆中:揭秘诸葛亮隐居之地

襄阳古隆中,如同一本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一般,揭开了诸葛亮隐居之地的神秘面纱。这个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古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因为诸葛亮的隐居故事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随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揭开了诸葛亮的隐居之谜,令人感叹这位古代智者的智慧和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近襄阳古隆中,探寻这段神奇历史故事背后的奥秘。

隆中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13公里,从晋永兴年间兴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襄阳古隆中:揭秘诸葛亮隐居之地

古隆中景区牌坊(清代所立)

一、隆中诸葛遗迹的历代修建

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之地。诸葛亮在此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他离开隆中后,所住的竹篱草庐被保存下来。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魏的地盘,期间诸葛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东晋时隆中已有武侯祠。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

隆中武侯祠

宋代隆中规模扩大,曾巩、王安石、苏轼等名人到访隆中,记下了他们对诸葛亮的赞颂。南宋灾难深重,隆中诸葛遗迹和纪念建筑的维护也因此加强,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和斗争精神,对于抗金的广大军民具有极大感召力。

元朝至正年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明朝成化年间“隆中十景”形成,万历二十年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祠堂,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隆中书院

清朝多次维修扩建,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立“古隆中”牌坊。1932年,蒋介石到访隆中,举行祭祀仪式,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四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维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胡耀邦、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游览隆中并题词。

李先念游览隆中

二、隆中风景区概貌

隆中风景名胜区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景点。

古隆中山林美景

古隆中为主景区,以诸葛亮故居为主体。明代形成了"隆中十景",即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石。

草庐亭

水镜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隐居地,因司马徽雅号“水镜先生”而得名水镜庄。公元206年,刘备襄阳遇难,马跃檀溪来到水镜庄,司马徽向他推荐“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由此便引出了“三顾茅庐”、“隆中对”等故事,被誉为三国文化旅游源头。

水镜庄

三、湖北襄阳与河南南阳的诸葛故居之争

在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都有“武侯祠”,谁是正宗的诸葛亮故居呢?湖北人和河南人从古到今争执不休。武侯祠在隆中的建于晋代,在南阳的建于唐代。湖北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河南南阳派以《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

河南南阳卧龙岗

2010年新版电视剧《三国》热播时,因为不提河南南阳,描述诸葛亮居住在湖北襄阳隆中,据说气得南阳正在看电视的一位市民抄起小板凳就把自己家的电视机给砸了。

上图显示,汉代南阳郡范围南界线与属南郡的襄阳县十分邻近、隆中属南阳郡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这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管辖,襄阳属于南郡,两郡都属荆州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划归湖北襄阳管辖,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个省,因此才有了以上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在古代,属南阳,在当代,属襄阳。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