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厂卫究竟是怎样的组织?谈起厂卫为何就会谈“虎”色变?

  说起厂卫,人们立刻想起了明朝的“鲜衣怒马”锦衣卫。厂卫到底是什么组织,为什么人们谈起厂卫会谈“虎”色变?事实上,厂卫不是一个组织,而是几个组织的合称,除了锦衣卫,还包括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这些组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毒辣无孔不入的特务组织,这也是人们谈论“虎”颜色变化的重要原因。明朝神秘的厂卫是什么样的组织?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在工厂卫士的历史上,锦衣卫是最早成立的。锦衣卫原本是皇帝的私人禁卫军。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基层单位是“卫”和“卫”。每个卫士大约有5000名正规军士。其下设所分为1000家公司和100家公司,京城禁卫所有48家公司。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12个亲军卫士,其中最重要的是“锦衣卫士”。

  锦衣卫的首领被称为指挥使,通常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他的职能是“直驾侍卫、巡查逮捕”。负责侍卫、展览仪仗和与皇帝一起巡逻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有什么不同。例如,锦衣卫中的“大汉将军”明初约有1500人,明末约有5000人。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将军”的主要工作是在宫殿里服务,传达皇帝的命令,同时承担宫殿的安全工作,这是传统禁卫军的基本责任。

  至于“巡查逮捕”,锦衣卫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禁卫军。事实上,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只是为了仪仗队和侍卫。然而,怀疑的朱元璋在明初向开国英雄举起屠刀后,越来越觉得刑事部、大理寺、都察院等司法机构不可靠,于是调整了身边锦衣卫的职能。原本负责宫廷保卫的锦衣卫具有侦查刑讯的职能,成为超越正常司法体系的皇家特务机构。

  负责刑事侦查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统领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取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人数至少为1000人,最多为6万人。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然后凭能力和资历逐步提升。

  北镇抚司专理皇帝指定的案件,有独立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无需经过一般司法机关。金衣卫独立的案件处理制度给自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使自己成为恐怖的象征。

  有人认为,由于明初两代皇帝朱元璋和朱迪的权力合法性危机一直存在,他们对维护和巩固皇权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使得金衣卫的“巡查逮捕”功能无限扩大。根据规定,金衣卫的工作主要是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即诏狱。

  因为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正常的司法机构没有能力干涉和限制他们的活动,所以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监视下,从首相藩王到普通人。只要他们的命令稍微逆转,他们的家庭就会崩溃,导致全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有明一代,北镇抚司监狱里经常关满各种无辜的人,无数人死于锦衣卫的酷刑。

  在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历史上,特务统治不是明朝第一,恐怖气氛时有出现。“道路以目”是历史上恐怖局势的真实写照。然而,前朝的恐怖统治大多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例如,武则天为了争夺李唐世界,曾经行过特务统治,这使得当时的秘密很受欢迎。酷官当道,全国陷入恐怖之中。一旦他掌握了自己的权力,他很快就改变了这种可怕的气氛。

  然而,明朝的特务恐怖主义统治几乎从未停止过。这种不受控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和官僚之间的关系,使官员、人民、军队和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死于侵略者,而是死于工厂和卫士。

  锦衣卫的另一个臭名昭著的职能是“掌管廷杖”。廷杖制度起源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不听话的士大夫的酷刑。一旦一个不幸的官员激怒了皇帝,他就会被宣布加入廷杖,立即被剥去官服,双手绑起来,押在行刑地点的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长期以来一直在等待。囚犯被裹在一块大布里,棍子像雨一样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囚犯是锦衣卫的校长。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熟练的技能。他们可以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官的暗示准确掌握囚犯的生死。

  如果两个人的脚像八字形一样张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把棍子留给下一个活着的人;相反,如果脚趾向内靠近,棍子下面的人只有一条死路。棍子结束后,我们还应该提到被囚犯布包裹的四个角落,抬起它,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此时,即使布里的人不死,他们也会死半条命。廷杖的刑罚对士大夫的身心都是极大的伤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在其中。锦衣卫对此情有独钟。

  一般认为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朱迪在发动“靖难之战”夺取侄子王位后,一直面临着王位合法性的危机。一方面,建文帝生死不明,复位威胁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朝廷的许多大臣不太支持新政权。为了巩固王位,成祖迫切需要一台强大的专政机器。由于金衣卫位于宫外,调用不方便,他们准备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构。

  一开始,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尚,如郑和、道衍等,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因此,在朱棣的心目中,他们仍然认为宦官更可靠,他们位于皇宫,联系起来更方便。就这样,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成立了由宦官领导的侦缉机构,因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平等”。

  东厂侦查范围很广。朝廷将审理重大案件,金衣卫北镇抚司将审理重犯。东厂将派人参加;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东厂的工作人员来监视官员的言行;东厂应派人查看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奏报;即使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夫妻争吵也在东厂的侦查范围内。东厂获得的信息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比金衣卫以奏章的形式报告更方便。

  东厂衙门的布局与普通衙门不同。大厅旁边的小厅供应岳飞的雕像,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前面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与东厂工作人员的行为相比,崇拜岳飞的雕像真的是对岳飞的不尊重,那些东厂主被称为“世代芳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事实上,“臭一万年”的拱门更适合他们。

  东厂番子每天都在京城大街小巷活动,可以说无处不在。据史料记载,有几个人在密室喝酒,其中一个喝醉了,骂当时掌管东厂的魏忠贤。结果,在骂声停止之前,东厂的侦探破门而入逮捕了他。事实上,东厂的秘密侦探并不是完全为朝廷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常常罗织犯罪,诬告良民,然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的侦查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就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东厂密探。当时全国人人自危,人民生活贫困。当人们看到这些“鲜衣怒马当京师”时,他们立即避免了,以免遭受飞来横祸。东厂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而且在皇宫里,总是在皇帝身边,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逐渐由平级变为上下级。

  与东方工厂的长期设置不同,西方工厂在明朝历史上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在明宪宗成化期间,首都和其他地方发生了一系列神秘的“妖化”事件。虽然主要的受害者已经被捕,但宪宗深深感受到了宪法调查力量的不足。所以他选择了小太监王志,派他到宫外询问各种新闻。

  汪直趁机到处捕风捉影,收集了大量所谓的“秘密信息”向宪宗报告。宪宗对汪直的表现也很满意,希望他继续这样做。不久,宪宗成立了由汪直主持的新内廷特务机构西厂。西厂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然后自行选拔下属。不到一个月,西厂的工作人员就大幅扩大,他们的力量一度显赫。

  有人认为,宪宗皇帝设立西厂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他的侦探消息,但小太监王志为了迅速建立“功业”,肆意制造冤假错案,以取悦主人。自西厂成立以来,手办案件数量、速度、涉案人员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方工厂的调查网络遍布全国,其攻击对象主要被认为是不正当的言行官员。一旦他们怀疑某人,他们就会立即被逮捕,通常不需要经皇帝事先同意。

  西厂成立半年后,由于其手段恐怖,朝野上下的每个人都处于危险之中。大学士商露等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举报以汪直为首的西厂所做的违法行为。宪宗闻言,十分震惊,便废弃西厂。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失去安全感的宪宗恢复了西厂,并重用了汪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西厂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但由于王直权力的极度扩张,也逐渐引起了皇帝的警惕。不久,王直被皇帝冷落,在与东厂、锦衣卫等组织的权力竞争中失败,西厂也解散了。

  明朝宫内特务机构除东西厂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组织—内行厂。明武宗时,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一度十分强大,西厂再次成立,由太监谷大用领导。但由于权力争夺,东厂和西厂一度相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刘瑾又设立了由自己直接指挥的内行厂。内部工厂的职能与东西工厂相当,但其调查范围更广,甚至包括对东西工厂和锦衣卫的监督。有一段时间,宫内宫外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四骑四出,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明武宗才废除西厂和内行厂。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