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诸葛亮能力这么强大,为何不听刘备的意见取而代之?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了蜀国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许多读者会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取刘而代之?毕竟,朝臣取君主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以下有趣的历史小边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诸葛亮出山前,学习儒家诗歌和书籍,精通道教和周易八卦,经常比较管仲和乐毅。诸葛亮确实有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能力。既然诸葛亮能力这么强,为什么不代替阿斗自力更生呢?刘备临死前,他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值得帮助,他会尽力帮助他管理国家;如果不值得帮助,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的关键人物。国王刘禅也尊重他为父亲。诸葛亮几乎有最终决定权。然而,诸葛亮一直在努力工作,一生都忠于刘禅。为了恢复汉朝,他六次离开祁山攻打曹操,直到他最终死于五丈原。

  至于诸葛亮不取代刘禅的原因,有人认为刘备死后,其实有人可以和诸葛亮竞争。首先是李燕。他和诸葛亮一样是辅政大臣。他的地位可能比诸葛亮低一点,但李燕是蜀国的名人,在当地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一旦诸葛亮敢于反叛,以李燕的号召力,他一定会拉起一群人来反抗诸葛亮。另一个是赵云,赵云一生忠于刘备,刘备也很重视他,被称为五虎将军之一。如果诸葛亮忠于蜀国,赵云会全力支持他;相反,如果诸葛亮想自立为王,赵云可能是第一个站出来要他的生命。作者认为这些假设是错误的,完全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一个人的一生行为,都会遵循自己内心的信念。例如,曹操的座右铭是“宁愿教我对世界负责,也不愿教世界对我负责”。因此,曹操一生都在追求这一行为准则,他的思想更加自私。获得权利后,他总是思考如何牢牢掌握权力。再看诸葛亮,一直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人都是名臣,辅助他们的皇帝成就霸权。因此,诸葛亮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刘备,光复汉朝江山!

  从诸葛亮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没有自私。刘备死后,诸葛亮写了一部名著,叫出了师表。他要求自己要求自己“尽力而为”。诸葛亮对蜀国的军政事务,无论大小,大到军事奖励,小到一缕丝绸的分配都是由他决定的。还要亲自跟进情况。如此勤奋的工作,怎么能自私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呢?作者认为,亲自做一切也是诸葛亮最大的弱点。他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培养优秀的团队。诸葛亮基本上是用刘备建造的团队。当将军们用完后,他们只能“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

  此外,诸葛亮没有把自己的后代放在权力的顶端,也没有安排夺权战争。让我们看看曹操。当权力达到顶峰时,他把儿子当作王子,这显然是为了为皇帝奠定基础。还有司马懿,在权力的巅峰时期,还安排两个儿子掌管军政大权,尽力打击其他威胁大臣。诸葛亮没有做好这些明显的夺权准备。因此,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取代刘禅。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