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考试的时候,常用的作弊方法有哪些?

  众所周知,对大多数古人来说,科举考试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清朝科举考试中常用的作弊方法是什么?以下有趣的历史编辑将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

  一、科举移民

  清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非常发达,远远优于帝国其他地区。因此,江南考生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自然高于其他地区。如果完全按照择优录取的条件,江南考生显然有压倒性的优势。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清朝的科举考试按地区划分,确保文化水平较弱地区的考生也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帝国精英阶层。这样,“科举移民”现象就出现了。例如,由于江南考生竞争激烈,一些有能力的家庭会在西南地区文化风格不强的偏远地区设立户籍,然后通过收养或寄籍将家庭中特别有希望的学生迁入家庭。他们在寄养家庭中获得金榜冠军的机会远远大于他们出生的地方。


  因为“科举移民”是不合理的,但它是合法的。因此,朝廷只能“睁开一只眼睛,闭上一只眼睛”。此外,“科举考试移民”的候选人最终必须在考场上发言,因此这一举措对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影响不大。

  二、夹带小抄

  与“科举移民”的高端套路相比,夹带小抄的作弊招数甚至更低。然而,虽然这一举动不能放在桌面上,但它有很大的危害和影响,因为夹带小抄是所有作弊套路中最受欢迎的。虽然科学考试现场防止作弊的措施层层增加,但总有很多漏网的鱼能成功地将小抄带入考场,并在考试中“写作如神”。

  清朝有一本名为《五经全注》的“作弊宝典”,全书有342页,共30万字,其中出版了《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附有注释和序言。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本巨大的《宝典》只有6.5厘米长,4.8厘米宽,1.5厘米厚。只要考生能成功把这本书带进考场,“学渣”就会在几秒钟内变成“学霸”。

  三、勾结考官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清朝统治者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杜绝考生与考官勾结的发生。科举考试结束后,所有考生的试卷都由许多抄写员抄写,然后将抄写的试卷交给考官批改,以防考官从笔迹中认出考生的身份。然而,“道高一英尺,魔高一英尺”,一些有办法的考生仍然同意考官提前在试卷中写特定的单词或句子,考官仍然可以很容易地根据这些“代码”识别考生的身份。

  四、请人代考

  请人代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枪手”,方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为考生写作;有的考生和考生同时参加科举考试,但交换身份,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然而,在低级科举考试(如儿童考试、乡村考试)中,邀请人参加考试的作弊方式更为常见,一般不会出现在最高级考试(宫殿考试)中,因为宫殿考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欺骗君主的罪行真的负担不起。而且即使金榜题名,以后再见到皇帝也不容易蒙混过关。

  清朝法律对科举考试作弊的处罚非常严厉。一旦被发现,他们将立即消除以前的名声,并根据情况处以拐杖责任、分配和充军。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科举考试的追求几乎是病态的,有很多人毫不犹豫地尝试了法律。科举考试作弊总是屡禁不止。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