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联合伐齐齐国倒了,为何伐秦却没能成功呢?

五国联合伐齐齐国,成功地推翻了其统治,然而,当这些国家意图伐灭秦国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巧妙的外交手腕,屡次挫败了伐秦联军的进攻。那么,为何伐齐齐国的联合行动取得了成功,而伐秦却未能如愿呢?这个问题牵扯到众多因素,如秦国的坚固防御体系、统一的政权结构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等,这些因素使得伐秦联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秦国自孝公实施改革后,国力越来越强,七国相互征服,东方六国国力日益衰落。战国末期,秦国统一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至于中间的胜负,一城一池的得失,只是史诗电影《强秦吞并八荒》中的一个小插曲。

  于是,五国联合伐齐破。五国联合镇压秦朝,秦朝依然是秦朝,屹立不倒。打来打去,孙子还是孙子,叔叔还是叔叔。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秦国在战略上技术高超。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谋一时。秦国的胜利,首先是战略。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在不断增强实力的同时,确立了统一六国的雄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一代又一代人坚定不移地完成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灭绝六国的信念从未动摇。即使遇到重大挫折,也要以最低的代价迅速断臂求生。例如,秦国在河西战争中失利,果断地向魏割地求和,以换取喘息的机会。十多年后,秦国力量逐渐强大后,一举收复河西,还获得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萧山和函谷关。

  另一方面,山东六国虽然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君主,但基本上小富即安的君主,夺取一点土地就沾沾自喜,满足于获得眼前利益。拒绝创新落后制度或改革不彻底,李悝、沈不害、吴起、谨慎等人的变法都比商鞅的变法差了好几个档次。

  二是秦国善于借势造势。君主和将才都把潜力运用到了极致。只要对秦国有利,他们就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秦国的发展壮大作为衡量一切行动成败的根本标准。一方面,实施改革,富国强兵,使自己强大起来。另一方面,不断挑起东方六国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从中获利。五国攻齐,始作俑者是燕,永不忘报复被齐打残的一箭之仇。因此,秦、韩、赵、魏以齐灭宋为借口,将齐打死。从表面上看,秦只赢得了陶邑,实际上是最大的赢家:赢得了道德,削弱了东方最强大的齐,离开了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石三鸟。公元前279年,秦与赵在池池会盟,解决了伐楚的后顾之忧,随后,白起率军攻入楚都营,楚自此衰落。六国合纵以失败告终,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国都心怀鬼胎,怕吃亏,无法同心合力。

  三是秦国知人善任。毫无疑问,人尽其才,使秦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许多人才不再被重用,也不能在东方六国展示他们的抱负。他们跑到秦国,但在秦国被重用。战国末期,秦国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牛人。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四出连横,行离间六国之能,生生撕破合纵之网。白起一生中从未停止过。他打了70多场战争,没有失败。他攻击赵、伐韩、破魏、拔楚。根据历史记录,他帮助秦杀死了100多万敌人,占战国时期死亡人员的一半以上,为秦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