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为何被杀?政治嗅觉不够灵敏,对风险预估不足

  三国(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以后晋朝以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相继出现。所以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关于魏延和杨毅争权被杀的详细介绍。不是他不受朝廷信任,不懂政治才是根本原因。我们来看看!

  在《三国志》中,魏延和刘峰、杨毅、李燕、刘燕、廖立被放在传记中。一方面,七人的地位相似,另一方面,七人的性格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所以魏延不投魏不是他有多高贵,而是有些事情出乎他的意料。

  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是都亭侯、宰相司马、凉州刺史。在北伐中,魏延是诸葛亮所依赖的将军,并在北伐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可以说,魏延是蜀国后主时代第一位将军。诸葛亮死后,从军事角度来看,魏延接替诸葛亮北伐是最合适的候选人,魏延本人也这么认为。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以代亮。这就是我的意思。背叛不方便。

  他不仅这么认为,当时很多人也这么认为。然而,结果出乎魏延的意料。诸葛亮临终前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毅(其实只是撤军的临时指挥,真正的接班人是蒋婉)。

  亮深惜仪之才,凭魏延之的勇敢,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偏废。

  起初,杨毅和魏燕不和。诸葛亮的安排让魏燕非常不高兴。他想夺取军队的权力,继续北伐,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当然,杨毅不愿意魏燕欺负自己。他们都想借此机会摆脱对方。于是他们一边打架一边玩朝廷,诬告对方谋反。

  诸葛亮一直是朝廷大事的主人,他们的相互诬告让后主刘禅无法下定决心。于是他讯问诸葛亮留给他的宰相候选人、董允和蒋婉(费毅在军前处理诸葛亮的后事)。

  后主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婉、婉、允咸保仪疑延。

  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董允和蒋婉有很好的能力,但他们远远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高度。杨毅和魏延和他们在同一水平上存在。诸葛亮不能说服他们,更不用说他们俩了。

  为了以后上台执政没有人约束,两人站队文人的杨毅对魏延的行为表示怀疑。(杨毅是蒋婉等人之下的文人,对蜀汉新领导班子构成威胁。后来,杨毅发现自己的水平不如蒋婉等人,并发出了很多不高度的抱怨。被告知后,他失去了官员流放的结局。)

  魏延被定性为谋反。魏延没想到,当何平代表朝廷到魏延军前斥责魏延时,魏延军就这样解散了。

  魏燕和关羽有些相似。他们都同情士兵,在士兵中也很有威望。但他们的威望不足以让士兵完全忽视他们的家人。当荆州陷入东吴招降时,关羽的军队崩溃了。同样,魏燕也被定性为叛乱。考虑到他的家人,魏燕的士兵也崩溃了。

  魏延没想到朝廷会对他有这样的态度(魏延应该认为他手里拿着兵权对刘禅和蒋婉来说都是威胁)。军队不可能崩溃,想打杨仪。魏延只能带儿子逃到汉中(魏延经营汉中多年),先保护自己,再计划(不一定是投魏国,基于汉中,可以逼杨仪交出兵权)。

  杨仪和魏延已经撕破了脸,自然不能让魏延回到汉中威胁自己,于是派马岱去追魏延的父子。

  说白了,魏延的政治嗅觉不够敏感,风险预测不够。当他的存在对他人构成威胁时,如果他不知道如何低调保护自己,他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