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依据存在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事件。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曾火烧庆功楼以表达他对功臣的不信任。然而,对于这一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历史学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根据后世的传说而形成的虚构故事,缺乏确凿的史料证据。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虽然史料不足,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无论真实与否,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成为人们研究明朝历史的一个有趣话题。

  不知道:朱元璋烧庆功楼的读者,下面有趣的历史小系列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朱元璋烧庆功楼是真是假,有什么依据?

  明太祖朱元璋传说中的各种“暴行”中,“火烧庆功楼”这件事,流传得有鼻有眼。特别是近代以来,这场“暴行”也经过层层加工,成为《火烧庆功楼》等地方剧。剧中的“残酷”桥段也广为流传:战功卓著的曹国公李文忠,因得罪朱元璋妃子而被杀?还有大量的文臣武将被朱元璋骗到“庆功楼”,然后一把火都烧死了??幸运逃脱的徐达也被朱元璋送来了一只蒸鹅。吃完后,他活活毒死?

  这样一座残酷的桥段,又称朱元璋的“残酷”形象,在野史上非常“高光”。但这是真是假?你可以先看看“庆功楼”在哪里:据明初学者宋连等人记载,当时南京只有一座“忠勤楼”,这是朱元璋与文臣武将讨论事务的地方,但他从未被点燃。“烧英雄”是虚假的。

  然后,我们可以比较明朝的真实历史。虽然朱元璋在真实历史上“杀功臣”的手段非常酷,但也花了十多年时间通过“胡卫庸案”和“蓝玉案”进行了清理。一些参与其中的“英雄”,如朱良祖,因腐败案落马,其他大多参与“胡卫庸案”和“蓝玉案”,而不是死于“欺骗庆功楼”的简单而粗糙的方法。

  特别是《火烧庆功楼》故事中几个残忍的“受害者”,比如被朱元璋宠妃陷害致死的李文忠,被朱元璋送蒸鹅“毒死”的徐达,都是真实历史上的好结局。耿炳文和郭英死在“庆功楼”火灾中,历史上活到了建文帝时代,比朱元璋本人还要死。所以总的来说,这个“火烧庆功楼”的凄厉景象,充其量是一个“编得很完美”的故事。与明朝的真实历史真的不相上下。

  然而,虽然与历史不符,但《火烧庆功楼》中的许多情节并非空穴来风。以“徐达吃蒸鹅”的桥段为例,这件事在明代中期的《剪灯野闻》、《龙兴慈记》等野史笔记中被广泛记载。它的来源基本上是“野闻”,而“蒸鹅毒死人”本身就与医学不符。徐达在《明史》和《明实录》中记载的去世经历,也与野史里有很大的不同。就连收录野史记载的清代学者赵翼也认为这是“谣言无稽之谈”,基本上没有真实性。

  这种记录朱元璋“暴行”的“明代野史笔记”的真实性是什么?就著名的《剪灯野闻》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的另一个“暴行”——浙江学者徐一奎的写作激怒了朱元璋,被朱元璋愤怒地处死。这一典故也成为明代野史上广为流传的冤案。但事实呢?徐一奎的个人文集《始丰稿》讲得很清楚:直到朱元璋去世后的建文元年(1399),人们都过得很好,给死去的朋友写了墓志铭..

  被朱元璋“冤杀”不存在。

  因此,即使在明朝,在明代学者眼里,这种“野史”中的“朱元璋暴行”也极其可信。明代学问家王世贞对《剪灯野闻》、《野记》、《龙兴慈记》等书籍进行了评价,“长大后,不再了解县官事,谬论而遂述”。也就是说,这类书的作者往往生活在一个小而无知的圈子里,识别能力相对较差,所有的谣言都被写在上面。这件事,被王世贞“吐槽”的《龙兴慈记》作者王文禄也“认账”。他还在序言中承认,他写了一票典故“朱元璋肢解常遇春老婆”和“给徐达蒸鹅”:这些事情都是我爷爷妈妈告诉我的,我记不清了。想想写多少...

  由此可见,“火烧庆功楼”故事的“素材”,基本都是那么不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么不靠谱,为什么这样的故事从明朝开始流传很多,变成了“烧庆功楼”的暴力场景?这件事必须说明朝中期以来前所未有的发达“文化出版业”。

  与以往的王朝相比,明朝造纸业空前发展,纸张成本大大降低。明初国子监的纸张都要回收,浪费一张就得论罪。明朝中期,一块麻布可以换成2000张台连纸。印刷技术也发展迅速。以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为例,明代书籍印刷速度极快,成本低,质量高。因此,出版业蓬勃发展,“发行这么多书,价格出奇的低”。

  因此,在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图书出版业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朝阳产业”。从国子监到地方政府,甚至寺庙和私人“书店”,都深入涉足“出版业”。仅《明代版刻综录》中就有近5000家“出版单位”。南京有近300种“刻书”。明代市民阶层,谁不读几本书,那就没脸见人了。此外,从明朝中期开始,民间文化也是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各种“好奇心”主题层出不穷。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就意味着滚滚财源。

  这样,明代“出版业”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只要是“热门话题”,“盗版”和“翻印”就成了常事。关于朱元璋“暴行”的各种谣言也从此有了市场。类似话题的书籍在市场上一遍又一遍地印刷。即使这本书刚卖完,其他家庭的“翻印版”也很热。“谣言”的内容不断翻新,衍生出各种版本。

  与此同时,明朝也是一个“民间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宋元时期的“戏曲”、“话本”等文化,在明代都是大踏步发展的。就“话本”而言,宋代说“话本”的瓦舍早就过时了。从富豪家的宴会厅到餐厅游船,到处都有“话本”表演场所,以“俗所通用”,也就是大家都喜欢听。明代“畅销书”,如《明英烈》,是“话本”艺人最喜欢的“播讲题材”。朱元璋和“开国功臣”的“恩怨情仇”自然被加工了很多次。

  清朝时期,城市传统的“市民文化”依然火爆,地方戏曲也更加繁荣。清代地方声腔和戏剧大量崛起,中国传统戏曲模式正式定型。与朱元璋有关的“野史题材”自然是戏曲创作中的“热门素材”。“杀功臣”如此火爆的“前朝大戏”,自然也深受欢迎。因此,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加工,这个与历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也就是“情节成熟圆满”,成为民间流行的《火功臣楼》。

  事实上,朱元璋不是唯一一个有类似“经历”的人。比如宋代杨家将的“好战友”,在“杨业之死”公案中有责任的著名将军潘美,也崇拜明清时期“杨家将主题”的爆炸,成功“升级”为反派。就连他温柔贤惠的女儿也成了野史小说剧中的“奸妃”。相反,杀死杨业老英雄的真凶王沈却被野史“忽略”了。还有宋朝著名大臣庞籍,他一生为国为民辛勤劳动,却崇拜《包公案》的爆炸,在野史上不幸“黑化”,成为无恶不作的“庞太师”。

  即使在皇帝中,和朱元璋一样一辈子“狠打贪官”的清朝雍正帝,也在野史上“中招”。他“杀父”、“改遗诏”的传闻为晚清民国小说提供了各种生动的“创作材料”。就连他正史上的“过劳死”也被吕四娘在野史上“砍杀”了无数次。就连明朝嘉靖皇帝的事迹也被“带”到雍正身上——清末小说《梵天庐丛录》有一个神奇的故事:雍正“残忍”作恶太多。结果他睡觉的时候被几个太监宫女绑了,就这么活活勒死了...

  用这些桥段来说,“民间野史”的脑洞真是令人钦佩。当然,如果你是认真的,你会输的。

  在“朱元璋有没有烧庆功楼”这个话题背后,抛开真实历史上的是非恩怨,我们看到的是明清时期中国民间野史文化日益普及繁荣的过程。这确实是权谋杀背后另一个有趣的历史点。

  参考资料:翁敏华《论清代地方戏兴起对中国戏曲的振兴》、谢彦毛《明代图书市场初探》、《明代通俗小说传播方式》黄辉、秦仕勇《朱元璋没有残害功臣》、明清史说“雍正死亡之谜,看野史怎么说,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