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李光弼是怎么阻挡史思明的进攻的?史思明为什么一次次受挫?

  李光毕是如何阻止史思明在河阳之战中的进攻的?为什么史思明一次又一次地受挫?下面有趣的历史小边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河阳之战是安史之乱期间发生的一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古代最经典的战役之一。最后,唐军副元帅李光璧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赢得了战争。占领洛阳后,史思明一直与退守河阳的李光璧相持。李光璧知道河阳一定不能失守,而史思明则多次率军攻击河阳,想一举击败李光璧。然而,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出色的指挥能力,李光璧一个接一个地挫败了史思明,最终不得不下令退役。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河阳之战。

  公元759年,由于叛军集团新一轮重组的完成,安史之乱变得更加焦虑。重组的史思明利用叶城之战的胜利成功反击了黄河以南。在收服了一直在观望的汴州后,唐朝宫廷的水运再次被切断。

  然而,唐军并不是当初缺乏准备的弱队。他们始终坚守在洛阳以西的黄河两岸,这使得安史集团无法稳定和重新控制自己的领土。当年晚些时候爆发的河阳之战,是两股势力之间的又一场硬仗。

  灾难性的叶城之战后,唐军的主力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坚守。由于监军宦官鱼朝恩的秘密报道,唐肃宗命令将监督战争不利的教练郭子怡撤职。与此同时,改变前河东最好的节度,李光碧带领朔方。由于另一位将军李思业死于战争,出生在契丹的李光碧成为皇帝最依赖的对象。

  此时唐军因损失巨大,也迫切需要时间进行修正和重组。在邺城战后的战争中,许多地方节度严重损失了军队。以东都洛阳为基地,李光璧以朔方、河东、河西三镇精兵为团队,陆续收拢失去联系的人马。由于唐肃宗的信任,他很快就被赋予了幽州长史和河北节度使的职务,几乎可以调动唐朝手头的所有野战部队。

  汴州节使倒戈 让东都洛阳失去意义

  然而,夏秋两季很快就会出现新的问题。汴州位于洛阳以东,在节日许叔冀的带领下,突然倒戈史思明。在前几年的战争中,鼠头两端的地方大员表现不佳。但在觉得史思明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动权后,仍然不可避免地投入到叛军的怀抱中。他治下的中原要冲,后来将成为供养五代禁军的巨大兵营,也是当时运河水运的关键节点。得到他的忠诚后,史思明的势力直接逼近江淮流域,战略优势更加明显。

  鉴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已经丧失,李光毕主动弃守。临行前,唐军不忘清空城内物资,疏散全部人口。这样,史思明只能得到一座空有建筑的死城。相反,唐军主力已经再次渡过黄河,在北岸建立了坚实的阵地。此外,江南地方势力也不愿投靠大燕,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唐军一旦把主战场搬到北方,史思明的范阳老巢就会受到威胁,聚集河南的主力军也有后勤断供的危险。

  唐军放弃了洛阳 并将主基地迁至河阳城

  当然,唐军不可能完全放弃南岸,让叛军再次攻关京畿道。因此,李光碧选择以交通便利的河阳城作为军队驻地,卡住叛军可能西进的战略要道。只要条件成熟,就能顺流而下,拦截史思明的所有领土。为此,他们还在北岸河阳城的基础上,在黄河两岸建设了“三位一体城市”。

  早在先秦时期,河阳城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冲锋。黄河在这里变得狭窄,很容易被驻军切断。李光碧还让人们在南岸建造堡垒,并在河中间的沙洲上建造堡垒。为了方便军事机动,唐军用船只拼凑成一座浮桥,将三个据点连接起来。这不仅可以阻挡逆流而上的路线,还可以在某个地方遇到围攻时发兵支援。

  这种看似简单的部署很快就让史思明觉得芒刺在背。近10万人的主力军很快就会吃掉洛阳附近的物资,汴州原有的储备也非常有限。李光碧可以随时进入叶城和范阳,这让他一定很累。因此,他于今年9月部署,准备从南到北攻击河阳。

  史思明将亲率超过5万人的主力从洛阳出发,进攻河阳南城。这里唐军数量少,临时围栏防御最弱。一旦赢得这个地方,就可以顺流直奔潼关,抵消派往北岸的唐军主力。但为了不让唐军互相增援,偏师将从北岸发起牵制性假攻。若李光璧将主力调往南岸,则争取拔除唐军北岸重镇。

  安史叛军很快就制定了分头攻击的战略

  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伤害对方,叛军还从运河沿线收集了大量船只,准备对河上的浮桥进行火灾攻击。但史思明可疑的性格使他在做出决定时过于谨慎。这对后来的战争形势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对手,李光碧在河两岸的防御形势相对安全。与同时代的许多唐代著名将军相比,他们的野战指挥水平非常一般,但他们的守城技巧非常出色。早在河东前线监督战争时,他就多次守卫城市,击败叛军。特别是,太原的大规模战争使史思明亲自指挥的军队长期无法克服。虽然防御形势很容易陷入被动,但这正是李光碧最擅长的战斗节奏。

  李光毕利用工事防御 阻止叛军在黄河上

  在河阳战争初期,史思明利用外部优势,试图扰乱李光碧的心理和判断能力。南岸的主力军在9月至10月之间建造了一座夯土月城,并与唐军进行了长期对抗。然而,一些人利用这个机会从下游偷偷进入北岸,准备攻击疏于预防的对手。

  为了尽可能地吸引对手,叛军每天都在南岸放牧主要骑兵的战马,以创造巨大的势头。与此同时,我也不忘派人到城下挑战驻扎在其中的唐军。尽管唐军将军白孝德在单挑中将挑战者刘龙仙阵斩,但叛军也成功地将李光璧吸引到南岸坐镇。然而,唐军的真正主力仍然是北岸,李光比后来悄悄回来,并计划对史思明进行心理反击。他让人们从军队中挑选500匹母马,故意把它们放在北岸的河边,而它们的幼崽留在畜栏里。因此,母马迅速跑回营地寻找小马,也吸引了叛军常用的雄马。结果,1000多匹契丹-同罗骑兵的坐骑在河的最浅处游泳,落入河阳的唐军手中。

  唐军的南城 加固防御只是临时军营

  这段戏剧性的插曲让史思明怒不可遏。但他也意识到李光璧已经回到北岸,于是决心切断两头唐军的联系。数百艘火船准备了很长时间,然后在涨潮和顺风的时候一起漂浮到河里的浮桥和沙洲堡垒。然而,李光璧已经准备好拦截船只,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固定的长杆叉。结果,几乎所有的火船在触及目标之前都停了下来。唐军还使用了提前准备好的投石机,尽可能地摧毁了一些远距离的火船,并成功地守住了两座浮桥。

  事实上,如果叛军下定决心同步进攻,唐军将完全被动。然而,史思明温柔的个性使他更愿意怀疑和虚张声势。当能够切断浮桥的火船被白白消耗时,对方的内部机动优势是不可阻挡的。后来,李光碧甚至再次出现在南城,这再次让叛军老板生气和攻击。

  第二阶段叛军 试着从北城突破

  此后,史思明改变了战略,准备动员军队同时攻击两岸的唐军。他首先命令大量主力派往北岸,准备绕道攻击河阳市西部的唐军粮仓。如果能成功,被称为60万人的唐军将因缺衣少食而被迫撤退。与此同时,他还选择了500名精锐骑兵,由部长李日指挥,准备攻击被削弱的南城。

  这个计划的逻辑基础是史思明预测李光碧擅长守城,非常重视坐在南方。然而,由于唐军可以在两端轻松移动,叛军大规模约束的效果将大大降低。

  原本存在于河阳北城的河阳 最坚固的防御工事

  结果,在收到发现敌人大量游泳的情报后,李光毕亲自抽调了南方大部分部队北上。当叛军晚上摸到城西的军粮储存处时,他发现自己正在遇到一支等待严阵的唐军预备队。与此同时,他们对北城的假攻也陷入僵局。为了尽可能隐藏企图,叛军无法在北岸建造大量的攻城武器,只能以梯子等原始手段硬来。守军可以用已经加固的城墙轻松击败这些威胁不大的散兵游勇。至于500骑兵准备突袭南城逮捕李光璧,他们也发现目标已经不在原地了。因此,精心策划的夜袭很容易被唐军破解。

  与进攻失败相比,人心的松懈使叛军处境更加艰难。因为史思明一直关心人,喜欢以私行恐吓下属,很多人因为作战不利而陷入恐慌。因此,包括带骑兵突袭南城营地的李日,不少人纷纷转投李光璧。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激怒了史思明,让他更迫切地想拔掉河阳三城。这一次,他将进攻重点调回南城,并准备亲自上阵督战。

  小人心理和过度严惩 叛军内部的人心也不稳定

  在河阳战争的最后阶段,李光碧平均分配了手头的兵力,并与预备队一起生活在河中的沙洲堡垒里。史思明带领主力进攻南城,试图以预测的兵力优势进攻成功。但我没有忘记把军队分成许多部队,试图测试唐军的主力位置。

  结果,南岸叛军首先发起进攻,却被加强的唐军成功击败。随后,史思明下令第二支部队猛攻沙洲上的要塞。大量叛军通过凿船填埋河流和壕沟,成功拔除了外围栅栏。但李光璧很快下令两岸部队靠近自己的位置,前后两次冲出营垒进行反突击。叛军的前进路线已经很窄了,发现这个方向的抵抗力极其激烈后,也只能选择放弃。

  冲上沙洲要塞的叛军也被唐朝阻止了

  最后,叛军的北岸分队开始攻击河阳。但只要唐军的浮桥安然无恙,他就能更快地调动援军渡河支援。这一次,李光碧不仅亲自前往,还命令凶猛的仆人顾怀恩等人直接出城反击。认为唐军只能守卫城市的敌人措手不及,被突然的反击击打得措手不及。军队的秩序很快陷入混乱,在追捕下拼命逃往南岸,导致数千人淹死在黄河中。

  此时,史思明仍在指挥部队再次围攻南城。然而,当北路军彻底崩溃的消息传来时,他也意识到没有获胜的希望,他不愿意带着残疾人撤回洛阳。他在整场战斗中的表现不仅是过度思考,而且是对得失的明显考虑。如果我们能参考他当时的情况,就不难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患得患失 史思明多次错误部署

  虽然史思明之前赢得了叶城大战,但他一直处于潜意识层面。因为他需要用黄河以北的有限领土来对抗整个帝国,他必然会更加关注野战部队的军事损失。因为他是杀死安庆绪的篡位者,他不得不赢得胜利来加强集团的内部地位。

  安史叛军本身就是一个基于利益威胁的奇怪组合。与忠于封建伦理的唐朝相比,它更加脆弱和不稳定。史思明自己的成功就是利用前主人的反复失败。这也决定了他在后期的军事部署中显然不如早期那么容易。当然,正是基于这些自然的心理弱点,胜利的天秤座将逐渐落到长安宫廷。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