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锦衣卫是太监吗,明朝的锦衣卫都是些什么人

我们都知道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由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一个特务组织,其目的便是为皇帝收罗情报,并处理一些对皇室、朝廷有威胁的人或事,而到了明成祖时期,永乐帝朱棣又增加了一个东厂作为擎制锦衣卫权力的对手,不过东厂的人都是些太监,那么明朝锦衣卫是太监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明朝的锦衣卫都是些什么人的详细解答。
厂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的统称,历来被定性为明代特务机构,其地位高低和影响大小与皇帝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锦衣卫是军人,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是宦官阉人,出现的时间不同,不同时期的影响不一样。

为了加强对内的侦缉和镇压,并且监视各级职官的图谋不轨,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锦衣卫原本是保卫皇帝的清君侍卫(贴身侍卫军),洪武三年改为清军都御护,洪武十五年改为锦衣卫清军都指挥司,简称锦衣卫。京师卫所中的锦衣卫负责皇帝的仪仗,其校尉是天子的卫士,锦衣卫的实质是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卫所中的锦衣卫属于军事监察性质。锦衣卫不受中央各部的节制,仅对皇帝负责,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可以杖杀大臣,审理案件时, 无严格意义的法律程序。锦衣卫下辖南北镇抚司,密辑盗、贼、奸,北镇抚司还管刑狱,专管皇帝下令审察的案件,如对大将蓝玉谋反案的镇压,杀了一万五千人。锦衣卫还专门纠察功高位重之臣,为专制皇权服务。

与此同时,明太祖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弊病,在强化专制集权的同时,及时对宦官进行了防范。明太祖说,宦官阉人“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则目蔽,用为心腹则心腹病”,并在殿堂立三尺铁牌,书八字:“内侍不得干预朝政”。

 

明成祖继位因为得到宦官的帮助,开始重用宦官,造成了明成祖以后直到明末宦官专权的局面,成为难以克服的内患。明成祖设东厂,作为皇帝的耳目,由亲信太监统领,权力高于锦衣卫,东厂的出现,是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当时宦官有二十四个衙门,其专权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批红”,即记录皇帝的诏令,代皇帝批阅奏章,裁夺“票拟”意见,此事由司礼监秉笔太监办理,久而久之,太监成了皇帝的代言人,甚至改动皇帝的诏令。二是插手司法,明太祖设锦衣卫时,纠辑谋反者由大臣掌管。成祖时加设东厂,明宪宗成化年间加设西厂,明英宗正统时加设内行厂,东厂、西厂也在内行厂的纠察之内,由宦官掌管,专门纠察各级官吏的“犯上、谋逆”行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批准,即可逮捕用刑。英宗时,派太监审理大理寺狱囚,据《明史·金英传》载,太监金英“张黄盖中坐,尚书以下左右列坐”。三是插手军事,代宗、英宗时,京师设“团营”护城,由宦官节制,并到地方监军,内行厂太监掌握了一部分军权,使锦衣卫的军警地位形同虚设。

 

最早专权的王振,原在东宫侍英宗,英宗继位时才九岁,长大亲政之后,王振毫无顾忌,拔去太祖所立“内侍不得干预朝政”的铁牌,大臣们对之极尽谄媚,公卿称之为“翁父”,皇帝称为“先生”。接着是宦官曹吉祥总领京师三大营,又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他的义子曹钦想当皇帝,敢率兵攻打皇宫。宪宗时汪直专权,控制西厂,“威势倾天下”,以致当时人“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朱天子”。

宦官利用厂卫专权,武宗时期的刘瑾达到高峰,京城里传说朝中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大臣写奏章要一式两份,一份给刘瑾,一份给通政司转皇帝,刘瑾亲自设立和掌管“内行厂”,东厂、西厂的人员也在被纠辑之列。这也是文学作品对刘瑾感兴趣的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朝的宦官专权虽然频繁,但没达到唐朝后期的严重程度,没有出现宦官废立皇帝的事例,明朝皇帝始终抗制着宦官,后来刘瑾也以谋反罪被诛,以发现其家有玉带等禁物为由,而诛之。

明朝官员往往受制于宦官,多数大臣与太监有矛盾,不敢与之抗争,有矛盾的官员或被诛、贬,或卖身投靠,更不敢直言极谏,敢于直言的只有海瑞一人,海瑞给嘉靖皇帝上书直言朝政多弊,海瑞舍身进谏,上疏前已自备棺材,散家仆,诀别妻子。明朝的刚直官吏极少,这与宦官长期专权有关。

锦衣卫随着明朝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东厂由明成祖建立,东厂自建立后,一直与锦衣卫并存,前后长达200余年,西厂建立在明宪宗时期,也由宦官控制,目的是为了加强统治,西厂与东厂性质虽然相同,彼此之间常常争功夺利,内行厂由明武宗时的宦官刘瑾建立,其目的是加强对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控制,刘瑾被铲除后,内行厂随之解散,前后存在不到5年。

明朝皇帝设厂卫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事实上,厂卫被宦官控制后,成为腐朽势力,倒行逆施,并且造成吏治不举,激化了社会矛盾,使明朝走向了灭亡。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