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上海租界是怎样的存在,抗争时期的上海租界是什么地位

抗战时期上海租界是怎样的存在?上海租界是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而设立的。而外国人在租界区拥有行政权、驻兵权以及司法权,除了名义上仍旧属于中国以外,其余完全出于外国人的统治之下,但这也让其拥有了国际豁免权,任何国家势力都不允许在租界内部进行暴力或军事活动,否则将视为对租界控制者的侵犯,其背后的国家便可直接对入侵者宣战。因此在抗战时期,许多人为了躲避日军的攻击,纷纷躲进租界内部。

电影《八佰》的故事背景取材于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后期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故事,当时中国军队的主力基本上已经全部撤出了上海,但是留下了一支小部队做象征性的抵抗,这支只有四百余人的小部队在顽强抵抗了四天之后就后撤回了租界之中。

这场战斗的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其战略意义,具体的战斗过程不在此赘述。但是占据了全部优势的日军为什么没有采用重炮或者重磅炸弹攻击这座小小的仓库呢?这就涉及到了上海的公共租界问题。

看上海历史经常能够看到租界一次次的出现,最早的租界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作为《南京条约》补充条约的《虎门条约》,接受了英国的通商条件,其中规定上海作为两国的通商口岸之一。

这就意味着上海道台要允许英国人在上海拥有商用的土地,而大清律例规定严禁土地买卖,所以就只能通过租借土地这种方式来给英国人提供通商的场所,租界由此得名。

1845年,英国驻上海的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把大约830亩土地划给英国人作为居住地,久而久之这块土地就形成了英租界。英国人可以在租界里建立自己的居民区,在这里办厂,而且在租借这块地时英国人还给出了一笔可观的补偿款。

租界并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也不设立总督,而设置了一个“道路码头委员会”对租界实行自我管理。后来英国租界逐渐扩大,美国和法国也相应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租界,租界之中只能居住外国人,中国人不能够随便出入,所以又被称为华洋分处。

一开始租界和华界之间的关系相安无事,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了南京,上海局势变得危险了起来,英国驻上海领事找来一些租界里的英国人成立了义勇队,还请来了英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保卫英租界的安全。没想到太平军还没来,当地的黑社会团体小刀会就发动了暴乱,很多的难民因此涌入了租界。

清军在剿灭小刀会的过程中提出要借道通过英租界,遭到了英国人的拒绝,双方因此发生了交火。这场战斗没有造成很大的伤亡,但是却给英国领事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毕竟英国在租界中驻军本身就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要是被清朝人抓住不放事情很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英国人想出了一个大胆的办法,修订英美的租地章程,把两国的租借地合并,成立市政委员会作为行政机构,将英美租界合并为了公共租界 ,这样一来上海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格局叫做“一市三治”。一个城市分别由中国人,法国人和英美两国人管辖。

租界在成型之后不断的进行扩建,后来德国,奥匈帝国,丹麦等国也相继在上海成立了租界,接受公共租界的统一管理,到最后,上海的租界只有两部分:法租界和公共租界。

租界成立之后租界内的经济很快得到了飞速发展,所以租界内处处有商机,工厂,银行,酒店纷纷拔地而起,也间接带动了上海的发展。一些自由主义者和革命党也将租界作为了自己的活动场所。

因为租界的特殊性,所以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双方都没有把战火烧到租界,两边都希望证明自己是文明的一方,对租界加以保护,希望得到西方社会的支持。上海陷落后,日本只是占领了上海的华界部分,直到1941年日本向西方国家宣战才正式占领了租界。

1943年开罗会议上,英美向国民政府承诺在抗战胜利之后归还租界给中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所有的租界都回到了中国的主权范围内,上海的租界历史正式告终。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