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历史 保安族形成与发展史介绍

  保安居民区的保安使用保安语,属于阿尔泰蒙古语。大多数人都有中文和通用汉语。“保安”是一个自称的家庭。在过去,它被称为“保安回来”,因为它相信伊斯兰教和习俗略同于当地回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被命名为保安。

  根据传说及其语言特征、种族特征和生活习俗,一般认为保安人是元代以来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在青海同仁地区保卫边境,与当地蒙古、西藏等民族长期交流,自然融合,逐渐形成的民族。保安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根据1954年的语言调查,他们被认定为阿尔泰蒙古语。

  保安人信仰伊斯兰教。保安人做面食的技术高超,油香、三子、凉面都是西域民族的传统美食。

  保安人最初住在青海同仁地区。22年1227年,包括同仁在内的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河州成为蒙古军队驻扎的重要军事据点。一些蒙古军队和“探马赤军”中的中亚色日人驻扎在当地,被称为“守边防番”和“营伍人”。元世祖后期,将“探马赤军”纳入民籍,成为民户。从那时起,在同仁边境守卫和复垦的士兵成为了保安族的祖先。明洪武时,有保安城、下庄和嘎撒尔,被称为“保安三庄”;周围的土壤和藏族人称保安人是“黑人和黑人”,大约在清朝和咸丰末年到1858年到1863年同治初年,保安人被迫离开青海同事的保安场所,搬到甘肃省河州大河家。关于保安人迁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封建统治者强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人改信喇嘛教而被迫迁徙。

  保安人员在头人舍力布、力保山嘎、夷拉西、加拉孜等同意迁走时,遭到玛巴部落、加寨东部落联络五坊头等部落的攻击,玛巴部落、加寨东部落等部落乘夜包围保安城。居城部分保安人死亡或被俘,大部分仓促逃跑。藏族郎加部落的红布安古哇、阿克华里旦和阿克力率领所有人从保安城后面的烟洞山下来,拦住保安人从北高原的水洞,与下庄的保安人一起翻越多曼尔山,通过郎加部落的边界护送到加楞口以东。

« 上一篇
下一篇 »